消保专区

普及金融知识,保护消费者权益

“被贷款” “被征信” 关键在于学会识别各类贷款的“花马甲”

发布时间:2023.12.13 18:50 阅读次数:1次

数字化时代的“坑”防不胜防,消费者一不小心便可能“被贷款”“被征信”。近期有消费者反映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办理了贷款或征信莫名被查询。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掉入消费陷阱呢?擦亮眼睛识别各类金融借贷是关键。

穿上“马甲”的金融借贷

(一)谁动了我的学费?

家长给孩子报培训班,双方约定分期缴纳学费,却持续收到消费金融公司的催收电话和短信。原以为是分期支付的学费,竟是金融贷款平台一次性将学费支付给培训机构,家长再分期偿还的分期贷款。

(二)升级5G套餐被套路。

多次收到运营商发来的“信用购”业务还款提醒短信后,消费者才发现一家没接触过的小贷公司居然查了自己征信,自己还被办理了“信用购”业务。原来消费者在营业厅办理业务过程中,工作人员告知其升级5G套餐有优惠,还可以赠送5G手机,却未告知过程中涉及分期贷款。

(三)房租变还贷。

一些房屋中介在租房合同中嵌入融资合同条款,诱导租客通过借贷平台办理贷款手续。如此一来,租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贷款公司形成了借贷关系,原本按月支付的“租金”,却变成了按月偿还的“贷款”。

(四)消费分期变贷款。

某些商场工作人员在向消费者介绍产品优惠活动的时候,故意将“分期贷款”和“分期付款”混淆,以返现等方式来诱导消费者办理信用贷款。

(五)点个外卖、打个车也被贷款?

美团平台通过各种优惠方式来吸引用户使用美团月付。一些用户在选择优惠的时候并未仔细阅读协议,便被开通“美团月付”的金融服务,即类似“花呗”的小额信用贷款。而开通即意味着同意并授权美团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,包括但不限于姓名、证件、电话等基本信息和个人财产信息。

分期贷款为何具有“欺骗性”?

一是信息不对称下,宣传广告只展示了分期贷款模式带来的光鲜的一面,误让消费者认为“有好处”、“很划算”。

二是在嵌入分期贷款的业务中,多数情况营销人员都承担着贷款指标的考核压力,出于利益关系会尽力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,很难对消费者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善意的提醒。

怎样避免掉入陷阱?

1.遇到“优惠”时,保持冷静最重要!不要着急签字或点击“同意”,认真阅读各类条款,厘清业务实质。遇到不明白的问题,及时咨询了解。

2.关爱信用记录,定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。除了柜台查询,现在云闪付以及多家商业银行都开通了App、网银征信查询渠道,查询非常便捷。

3.如果您认为信用报告展示信息有错误、遗漏,可向信息报送机构或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提出异议,要求更正。如果您认为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、信息使用者侵害了您的征信合法权益,可向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投诉,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。

4.妥善保管个人信息,如需提供身份证、其他个人信息,一定要清楚并明确信息用途。

5.养成良好消费习惯,量入为出,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,不贪图小便宜。

6.持续学习了解金融知识,提升金融素养。